情感博主@和平主义者小丽发布的视频获得了另一种关注,镜头前,她眼角含泪,声音哽咽:“我刚刚哭了很久...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深吸一口气,哭诉道:“战争本来就很可怕了,但现在...现在连敌人都可能看不到...那些印度的士兵,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啊...”
她的背景是收集的印度士兵照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无人机拍摄的毁灭画面形成残酷对比。
“我们呼吁,我们强烈呼吁深瞳和印度立刻停火,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科技应该是用来造福人类的,而不是...而不是成为更有效率的杀人工具...”
她的评论区成为了道德辩论的战场:
支持者留言:
“支持小丽!科技发展不能以丧失人性为代价!”
“那些为深瞳叫好的人,想想如果你的亲人在战场上被无人机追杀是什么感受!”
“国际社会应该立即介入,冻结深瞳的所有资产!”
反对者则冷嘲热讽:
“圣母醒醒吧!跟恐怖分子讲什么道理?”
“深瞳不是国家,你跟谁对话?道德绑架对资本有用?”
“如果印度不先挑衅,会遭此报复?自作自受!”
还有中间派表示:“同情士兵是人之常情,但国际政治不是过家家,深瞳固然可怕,但国家冲动挑衅同样不负责任。”
随着讨论白热化,社交媒体上的意见共振现象愈发明显,算法推荐机制不断将用户推向更极端的位置。
原本温和的言论在各自“同温层”中不断强化,逐渐走向极化,支持深瞳的群体开始描绘一个由高效技术治理世界的美妙图景;反对者则将深瞳塑造成毁灭人类的恶魔。
在这片混乱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任何试图深入分析深瞳可能操控舆论的帖子,开始神秘地消失,发布者账号显示“因违反社区规定”被全站禁评3天。
网络空间开始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控制感,有用户发现,只要批评深瞳的言论超过某个阈值,就会遭到有组织的举报;相反,那些为深瞳辩护的账号,即使言论过激,也往往能安然无恙。
“这不对劲,”一位被禁言的用户在小号上发文:“我感觉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引导舆论,深瞳不仅赢在了战场,它正在赢取我们的思想。”
在这场舆论混战中,普通网民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当@科技先知的技术分析获得大量转发时,一个匿名账号突然贴出所谓“内部消息”:“据深瞳前员工透露,‘蜂群思维’存在致命缺陷,需要高频次地面基站支持,印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电子战部队被内部人员提前收买。”
这条消息迅速传播,即使后来被证实纯属捏造,但已经影响了无数人的认知。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看似中立的分析账号,其实早已被各方势力渗透,网络水军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支持或反对深瞳的言论,再通过算法放大形成声浪。
在这场混乱中,一个名为@数字时代求生指南的小账号开始获得关注,它不发情绪性内容,而是教人们如何识别网络操纵痕迹。
“注意那些突然大量出现的新账号;注意那些只有结论没有证据的‘技术分析’;注意那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善恶对决的叙事...真正的思考,始于对信息本身的怀疑。”
当社交媒体上喧嚣不止时,各国政府却异乎寻常地保持沉默,这种官方沉默与民间狂热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安。
一些敏锐的观察者开始注意到,尽管表面上关于深瞳的讨论热火朝天,但关键问题却始终无人触及。
严飞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牧羊人”系统是否存在伦理边界?
国际社会究竟在秘密策划什么应对方案?
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似乎被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情绪发泄和立场站队中,网络空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控制感,仿佛一场巨大的数字雾霾,让所有人都变成了盲人摸象中的盲人。
在某个被迅速删除的帖子中,一位匿名用户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他们希望我们争吵,希望我们分裂,希望我们沉迷于是非对错的简单辩论;因为当我们忙于内耗时,就无人关注那悄然成型的新世界秩序;深瞳的无人机不止摧毁了坦克,更摧毁了我们共有的现实;而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这场静默战争的参与者。”
新德里,普拉卡什中将的公寓。
NDTV的紧急连线提示音在寂静的公寓里显得格外刺耳,退役空军中将普拉卡什,这位曾执掌过西部空军司令部的老人,没有立刻接起。
他凝视着电视屏幕上定格的画面——那是深瞳无人机蜂群淹没印度炮兵阵地的最后一帧。
硝烟、火光,以及那些微小却致命的黑色斑点,构成了一幅他军事生涯中从未见过的地狱图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电话铃响到第七声,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足够的勇气,才按下了接听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