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此刻那炮管已经熔毁了一部分,还有两处裂口,显然已经没法再用了。
而且还不只这一座,旁边一字排开了五座,均已全部毁坏。
青山炮。
自打他开始鼓捣火药起,就一直琢磨着要研究的大炮!
历史注定会从冷兵器交战模式转变至热兵器交战模式,陈言早在研究炼钢来提升刀、剑等冷兵器的硬度时,就在考虑热兵器的事。
最初他考虑的是枪支,而不是大炮。毕竟前者细小便携,光是能随身携带这一点就赢了太多。
但跟研究院捣鼓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改变原定计划。
枪支虽然细小,需要的材料也更少,但这时代限于工艺水平的问题,细小之物反而比大器要来得更麻烦。
大炮虽然也需要不少小器件,但相对而言难度要低不少,实现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然而饶是如此,在有陈言定向指导的情况下,研究院仍然花了好几年时间,才终于在数月前制作出了成品。
但第一次使用的成品就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虽然陈言已经提前提醒过炸膛这事的存在,研究院在使用材料时进行了谨慎挑选,但第一发炮弹还是炸了膛。
好在最初实验均采用远距离点引法,并没有造成伤亡。
那之后墨求带着团队在这方面进行调整,最终在两个月前制作出了可以成功发射炮弹的成品。
虽然仍然没法解决炮膛过热和熔损,最多一个只能发射三发炮弹便告毁坏,但比之最初已经好了不少。
这两个月来,墨求带着研究团队全力改善,从材质到构造上不断改造,几乎每天都会有一次版本的更迭,多的时候甚至一天改变两次设计图的细节构造。
有多辛苦,只看墨求两只眼的黑眼圈就知道了。
陈言目光在六座被他命名为“青山炮”的大炮上来回扫视了几遍,嗅着空气中的硝烟味儿,努力压下激动的心情,转头问墨求:“多少发?”
墨求自然知道他问的是什么,振奋地道:“今儿我带人对这六座炮均做了综合性测试,第一百一十二号炮第一轮间隔半刻钟发一炮,炮管达到临界热度前一共发射了十四发,损毁度不超过两成;完整降温后的第二轮同样间隔半刻钟发一炮,一共发射了十发……”
陈言专心致志地听着他一一说明,将六座炮的实验情况一一说明。
六座炮,几乎花了一整天来进行实验。
在半刻钟的时间间隔下,第一轮的平均连发次数在十五次左右,那之后炮膛便再难承受直接发射,必须为它进行降温,等到炮身温度降回可使用的范围,才能再次装填炮弹和火药进行发射。
但因为每一发炮弹的发射均会对炮身产生伤损,所以后续每一轮可连续发射的炮弹数量会逐渐减少,第二轮通常能发射十发左右,第三轮基本就在六发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