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太狼狈了(1 / 2)

然而,即便在这地狱般的环境中,抵抗的火焰仍在每一寸焦土上顽强燃烧。

激烈的战斗在城墙缺口处达到白热化。

东城墙一段被日军重炮轰开数米宽的缺口,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死亡地带。

守军在这里用沙包,门窗板和阵亡战友的遗体临时垒起工事。

每当日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守军便用手榴弹,机枪和甚至大刀进行反击。

一名年仅十九岁的连长在身中数弹后,拉响怀中最后一捆手榴弹,与冲上缺口的三名日军同归于尽。

硝烟尚未散尽,炊事班的老兵就扛着弹药箱冲上来,对幸存士兵喊道:“吃饱了打!”,随即在缺口处架锅煮饭,流弹不时击中铁锅,发出刺耳声响。

城内巷战同样惨烈。

当日军突破外墙后,守军退守街垒,与敌逐屋争夺。

在钟楼街,士兵们将民居墙壁凿出射击孔,把整条街道变成致命陷阱。

一位商铺掌柜主动打开店门,让士兵从其阁楼窗口架设机枪,控制十字路口。

当日军坦克逼近,守军士兵浑身捆满手榴弹,从二楼窗口跃下,精准落入坦克履带旁。

市场的商户们不仅捐出所有存粮,更直接参与战斗。

肉铺掌柜王老五操起祖传的切肉刀,在巷战中连砍两名日军士兵,最终壮烈牺牲。

面铺伙计们白天赶制饼子,夜晚则拿起阵亡士兵的步枪,补充到兵员锐减的守城队伍中。

城内居民组织的救护队,冒着炮火将伤员从火线拖回。

一位妇女在救护途中腿部中弹,仍爬行数十米将伤员拖至安全处。

守军指挥层展现了卓越的应变能力。

面对各防线告急的严峻形势,指挥部精准调配有限兵力,将新兵与老兵混编。

当某段防线吃紧时,总能有预备队及时补上。

参谋长陈炳谦已经三天三夜未合眼,他站在地图前,用沙哑的声音下达一道道命令,眼中布满血丝但仍保持冷静。

基层军官和士兵的表现可歌可泣。

第218旅参谋主任李英夫手持机枪,在城墙缺口处如铁塔般屹立,连续击退日军三次冲锋,全身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直到子弹耗尽。

炮兵团长刘振蘅在观测所被毁的情况下,亲自操作一门山炮进行直射,炮弹精准命中日军坦克,当他打出第三发炮弹时,敌方子弹穿透他的胸膛,他倒下前仍试图装填第四发炮弹。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义勇军的表现。

山西大学化学系学生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制造燃烧瓶,他们守在屋顶,当日军坦克经过时精准投下。

文学系学生组成战地宣传队,在枪炮声中编写战报,记录每一位烈士的姓名。

原本可以安全撤离的年轻学子,选择与城市共存亡。

在鼓楼争夺战中,学生队长张明德身中数弹,仍倚着栏杆吹响冲锋号,号声未落,人已气绝。

十一月的寒夜中,守军据点一个个被日军分割包围。

在省立图书馆,百余名伤员用手榴弹与日军逐屋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