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多情只有春庭月(1 / 2)

贵极人臣 姽婳娘 8518 字 1个月前

我是住在你心里的人,我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

他们心想, 论兵法,论武艺,他们哪里比不上那些纨绔。难道就因为出身, 他们就要一辈子屈居这些酒囊饭袋之下吗?这不公平!长久挤压的怨气, 借这个机会发作了出来。他们刚开始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叫嚷:“他们就是怕我们出头,抢了他们的饭碗, 所以宁愿不打,都要压着我们!”

“一群黑心的东西。为了私利,连这样的机会都要放过。他们心底到底有没有皇上,有没有朝廷!”

“咱们不能这么算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百多年了, 这是蒙古势力最弱的时候。我一直都在精研对蒙的战例,成功的机率极大!”

“对, 我还不是早就将王先生的教导记得滚瓜烂熟。”

“要是能打下蒙古,还九边一个安宁,我们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这伙人可不同于江彬他们,是真正不惧死有胆色之人,当时为了王守仁敢于联名上奏,如今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大明的未来”,又岂会心生怯意。这一下, 又闹起来了。

中下层的世袭将官们为此焦心不已,有的是怕自己也被捎带去了鞑靼, 说不定要把小命玩完,有的人则是担心这万一真得打赢了,那他们岂不是无立锥之地。他们一面忙着打压, 一面紧急向上层求援。

可没想到, 顶层的许多勋贵, 对此其实是乐见其成。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新生的将领,根本威胁不了他们。勋贵们的祖先,要么是跟着太祖爷打天下,要么是跟着太宗爷去靖难。说白了,人家身上都是从龙之功的,就算这群人真去打赢了,可那又能怎么样,见到他们这些超品的国公、侯爷,还不是得乖乖行礼。

他们更想借机拿回自己的钱袋子,大九卿这群人实在是太过分了,特别是那个刘健,他去核查军屯,不知断了多少世家大族的钱袋子。可偏偏其人立身奇正,大家一时之间如狗咬刺猬,根本无处下口。可现下好了,他们居然不知死活也和皇上作对,那他们还不得来一手借刀杀人。世间的讽刺莫过于此,几年前他们心心念念都是要弄死李越,可到了今日,嗓门最大,叫着要“维护”李越的人却也是他们。

这群人一下场,舆论风向就将矛头全部都指向了大九卿。而给事中、御史间的搅屎棍,诸如王时中之辈,又跳了出来“主持正义”。这世上,有的人殚精竭虑,不是为了捍卫公理,只是享受在捍卫公理时,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万众目光集一身的感觉。不幸的是,言官中总少了这种人,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来一茬。

闹到这个地步,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杨慎虽被父亲三令五申,在家安分守己,但他如何稳得下来,还是偷跑出来,去寻李东阳,希望能讨得一个对策。

一老一小便在亭中饮酒。凉风徐徐,栀子飘香。李东阳道:“这是先帝所赐的内库流香。快尝尝。”

杨慎却不动作,他道:“世伯,大难当头,您还喝得下啊。”

李东阳笑道:“正因以后可能要喝不着了,所以才要抓住机会。”

杨慎叹服:“世伯真乃高人。可我却修为尚浅,事情变成这样,我真不知孰是孰非。”

李东阳含笑道:“那不妨说来听听。”

杨慎起身踱步道:“含章、张彩他们,为国效命,身入虎穴,虽遭困厄,却还不忘传回消息。他们应是无过。而您和我父亲他们,为顾全大局,而失臣节,于礼有过,可于国无失。我觉得,也不至于要沦落到身败名裂的地步吧。”

李东阳点点头,杨慎仿佛受到了鼓励,越说越快:“东官厅那些将领是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六科廊那些言官也是风闻奏事,履行职责。这一连串下来,谁也没错,可为什么局面会变成这个模样呢?”

李东阳听罢后道:“你还说漏了一点。六科给事中有些是在风闻履责,有些却是煽风点火。其中少不了世家的动作。他们明着是为忠良,暗地里是为新政。你没有发现,我们当中,属希贤公受得指摘最多吗?”

杨慎这才如梦初醒,他道:“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罪魁祸首是这些坏种,真真是该死!”

李东阳摇摇头,他长叹一声:“他们也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真正的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杨慎不解道:“那是谁?”

李东阳苦笑道:“玩弄权术者,亦将为权术所噬。含章在外九死一生,老夫却不得及时救援,的确是我等的无能。但武英殿上,众人异口同声,选择铤而走险。奸佞小人一哄而上,胆大到不惜动摇国本,也要落井下石。是谁逼得我们胆大包天,又是谁给了那些人这样的熊心豹胆。用修,你可想过吗?”用修是杨慎的字。

杨慎大吃一惊,一时难以言语。

李东阳道:“我们明明都在想折中的法子,去尽量保住含章的命,我早已修书于杨一清,使他在九边营造声势,震慑蒙古。可我们谁都不敢说,你说究竟是为什么呢?”

皇上已经习惯用权术来走捷径了。九卿共议、九卿会审、三堂会审、言官弹劾等等汇集群智,避免君主任意妄为的制度,都能够被他以权术操控、扭曲。不管群臣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最后的局面总会如圣上所愿。

其他的事,若他们退一步也就罢了,可远征鞑靼之事,事关国运。这若是再退下去,前头可能就是亡国之殃。要真到了那一步,他们这群老家伙只怕都要掩面而葬,再无颜去见列祖列宗。这恐怕就是希贤公与其他同僚,在大惊之下,宁愿铤而走险,断定此信为假的缘由。

李东阳想到此,不由嗟叹不已。至于混杂在其中的奸佞,他们一生都以揣度上意,为飞黄腾达的手段,眼看着下一波的清洗就要开始,他们又岂会不抓住机会,排除异己,博一个龙心大悦,一步登天呢?

长此以往,朝堂上敢说真话的君子越来越少,荧惑圣聪的小人却越来越多。圣上固然聪慧,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旦他踏错一步,那于士卒黎民而言,就是灭顶之灾。君不见,土木堡之变,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血流漂杵,尸积如山。

巨大的懊悔攫住了他的心神,李东阳哀声道:“不,怎么能归咎于圣上,这实是老夫的罪过。在戴家一案时,老夫就应当据理力争,保住陈清的性命。就是因为老夫没有犯颜直谏,才让万岁一错再错,以至于到了这种无法挽回的地步。”

杨慎听得一愣,他喃喃道:“陈清?就是他害死了前右副都御史松厓公三个孙儿,难道……”松厓是戴珊的号。

他打了一个寒颤,只觉毛骨悚然。他猛然起身:“难怪、难怪,世伯,那些人、那些涉案的同谋,是否都是力阻东官厅成立之人?”

李东阳没有说话,可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杨慎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的脸变得如纸一样苍白,他道:“我不会让你们也沦为到这个地步……”

他转身就要跑,李东阳忙叫住他:“用修,别做傻事。你改变不了什么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你还没读透吗?你是长子,应当看顾弟妹。”

杨慎屏住呼吸,直憋得胸口发疼时,他才忍不住吸进一口气。夜间微凉的风如尖刀一般划破他的喉咙,刺穿他的肺部。他就像街上被人无端踢了一脚的狗,既然痛苦又茫然,更多得却是无能为力。

只是杨慎没想到的是,他以为高高在上,操纵一切的天子,此刻竟和他是一样的愁绪满怀。他在深夜摆驾去了南台。南台是帝王阅稼之所,建筑多仿村落。朱厚照和月池曾经就在这里住过一晚上。他大步流星地穿过绿油油的田垄,一头钻进了屋里,倒在了纸窗下的木榻旁。

朱厚照上次感觉自己无比失败,还是李越身陷宣府,他救不得的时候。他摩挲着手中的玉虎,一下一下将它抛起接下,冷不妨接了个空,玉虎便掉下来,正砸到他的鼻子上。他疼得倒吸一口冷气,抬手就想将玉虎砸出去,却一下迟疑。他将玉虎狠狠地拍在塌上。

“我还以为,你会丢出去。”

屋内骤然响起熟悉的声音。朱厚照一惊,他下意识想要抬头,却又生生止住了。斜光顺着屋檐,透过了纸窗,将满屋照得一片澄明。屏风后隐隐绰绰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他甚至能听到轻轻的脚步声。

“难道连皇上现下厌弃我到,连看我一眼不都想了?是了,天子富有四海,丢掉的东西,总能找回更好的。”她的声音带着些调侃。

朱厚照屏住呼吸,直憋到胸口发疼时,才霍然抬起了头。他只看了她一眼,就仓皇别过头去:“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她像是听到了有趣的笑话:“不敢什么?”

朱厚照没有作声,那人笑了:“您也有畏惧之事。您忘了当初是怎么教我的,只要多看看,就会习惯了。您已经见惯了别人的血,慢慢地也会见惯我的血。”

朱厚照眼前霎时浮现出那一块块带血的巾帕,他颤声道:“你还在怪我。可这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