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八十六章 元廷使臣:商议和平(1 / 2)

无疑,金陵是繁华的,尤其是进入腊月之后,整个金陵天不亮便热闹了。

毕竟是天子脚下,金陵没有出现沿途的那般苦难,想来也是官员不敢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乱来。

额尔敦、阿尔斯楞观察着金陵,打探着各路消息。

安南那里的消息终于打探到了,陈朝宗室陈季扩起兵十万反明,屡战屡胜,几次挫败明军进剿,声势巨大,明军一连丢失了七八座小城。

额尔敦让人找来了从商人那里买来一张安南舆图,舆图中连山川河流都十分简单,寥寥几笔代指,城池更是一个点,标注下名称,连个河道流向、主要道路都没标注。

阿尔斯楞指着舆图,言道:“明军丢的城池,多是在这北部,谅山一带,全都是一些小城。从现在看,明军还是占据着优势,大的城池并没有丢一个。”

额尔敦呵呵一笑:“若是明军在短时间内丢了大城重镇,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明军严重低估了陈季扩的实力,二是指挥上出现了错误,露出了太大破绽。”

阿尔斯楞审视着舆图:“明军有火器,这无论是守城还是攻城,都是利器。若是陈季扩有自知之明,应该不会在短时间内去攻打大城,以软碰硬,而是应该在谅山这一带活动,积蓄力量,最好是可以将坡垒关、芹站等都占了下来,切断明军的路上通道。”

额尔敦赞同阿尔斯楞的看法。

一旦这些通道被占领,便切断了那支军队进出广西的通道,无论是他们想回大明还是大明想要增援,都需要重新打开这些通道。只是这些城关明军也同样看重,陈季扩未必有这个本事。

两日之后,额尔敦、阿尔斯楞终于上朝觐见。

面对朱元璋,额尔敦表现得很是敬重,夸赞之词更是连连,等说完朱元璋的英明领导,文官的治理有方,武将的练兵有策之后,开始诉苦:“元廷疲累,损失惨重,已居漠北十余年——”

“今大汗认为,明廷虽有力北伐,然却容易劳师动众,无功而返。元廷虽失中原,却有广袤草原,未失根基。既然继续战争下去,对双方而言皆无利处,不妨就此休战。”

朱元璋呵呵笑了笑,抬手道:“如此说来,是元廷要休战求和了?”

额尔敦坚持:“只是休战,谋一个和平,并无请求一说。”

李文忠迈步走出:“既不是请求,那就是没诚意。没有诚意的休战,全都是备战!让我说,是你们磨刀霍霍,想要再次南下了,故意派来使臣,混淆视听吧?”

额尔敦吃了一惊,这个曹国公当真了不得,心思急转,回道:“若无诚意,大汗怎么可能会主动派我等前来?至于备战一说更是无稽之谈,元军要战争,随时可战,草原之上八十万骑兵,曹国公能挡得住吗?”

李文忠冷笑:“八十万骑兵?还真是够吓人的,你回去让那什么大汗带八十万大军南下,我去会会你们?”

额尔敦难掩愤怒,看向朱元璋:“我等带着诚意而来,大明便是如此待客吗?”

朱元璋不以为然,让李文忠退下,然后道:“元廷想要休战,双方相安无事,朕自然答应。但元廷屡屡南下犯边,劣迹斑斑,朕也不能全信。这样吧,朕可以命官员拟定一个三年和平文书,三年之内,不动刀兵,如何?”

额尔敦面色凝重。

又是三年!

这三年时间,应该是明廷最需要的三年,他们要借助这三年从南洋抽身,并在这三年之内修筑出铁路,做好一切北伐的准备!

倘若当真答应了他们,那才是草原的危机!

可事已至此,也不能不答应。

额尔敦当即行礼:“外臣愿带大明的和平文书返回漠北,待大汗用印之后,送文书至金陵便是生效,双方皆不可违背,可否?”

朱元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