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啊!他们不是溃兵,他们是经历了淞沪血战,保留了建制和骨干的老兵!
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在吴福线,在锡澄线!
那是预先修建的国防工事!有生力量加上坚固防线,难道还守不住南京?
难道还改变不了那注定的结局吗?!”
他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
在他原本的设想中,拯救了这二十万生力军,就等于为南京战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至少能将战局拖入僵持,甚至可能创造出扭转战局的机会。
他期待的“奖励”,是看到历史就此拐向一个稍微光明些的岔路。
然而,系统发布的任务,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从他头顶浇下,瞬间冻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系统分析解答:】
【1. 士气与信念的崩坏: 宿主干预确保了兵力的保存,但淞沪会战后期的大撤退,客观上彻底击碎了战前宣扬的“寸土不失,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悲壮信念。
连续的战略后撤对部队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绝非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官兵普遍存在严重的厌战,畏战情绪,对上层指挥和战争前景充满疑虑。
新防线仓促组建,各部队序列混乱,指挥系统叠床架屋,协同困难,兵员,装备,弹药,粮秣补充严重不足。
面对携淞沪大胜之威,装备精良,战术凶狠,士气正如虹的日军,这道看似坚固的防线,从其内部而言,是脆弱且充满裂痕的。
被突破是大概率事件,区别仅在于时间长短和崩溃的剧烈程度。
2. 日军的战略意图与集体情绪的宣泄:淞沪及随后的南京战役,日军遭遇了自日俄战争以来最顽强,最惨烈的抵抗,其伤亡数字,远超其战前预估。
巨大的伤亡会极度激化日军的报复心理和残忍本性。
屠杀行为,从上层战略角度看,是日本军国主义集团意图以极端恐怖手段彻底摧毁华夏军民抵抗意志的“威慑战略”的具体实施,旨在通过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逼迫华夏政府投降。
从下层士兵心理看,则是基层官兵在长期血腥战争的压力下,对战友伤亡累积的愤怒,恐惧以及人性泯灭后的暴戾情绪的集体失控宣泄。
同时,这也是向日本国内展示赫赫战’,转移国内矛盾,安抚阵亡者家属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种基于顶层战略设计和底层集体非理性情绪相结合的暴行,其发生具有深层次的逻辑,并不会因为前线华夏军队多抵抗几天,给日军多造成一些伤亡而根本性改变,甚至可能因为抵抗加剧而变本加厉。
3. 历史惯性的强大与宿主干预的限度: 宿主拯救20万军队,改变了历史的“量”兵力数字,但并未能彻底扭转整个战争的战略态势,双方军队的综合实力对比,尤其是未能改变侵华日军的根本战略思维和底层行为逻辑。
南京的悲剧,是军事失败,政治误判,人性黑暗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叠加形成的必然结果。
宿主的此次介入,其难度在于挑战这种深层次的“必然”,而不仅仅是赢得一场战术层面的胜利。】
系统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冰冷,客观,一条条分析像最精密的手术刀,冷静而残忍地剖开周正青所有残存的侥幸和心理防线。
它不是在安慰,而是在陈述一个比单纯军事失败更残酷,更令人绝望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