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朝议(1 / 2)

“其在贝州等地,不察实情,偏听偏信,纵容刁民诬告,滥抓滥罚地方官吏,致使河北各州府衙几近瘫痪,政令不通,民怨沸腾!

长此以往,恐再生变乱,动摇国本啊陛下!”

此言一出,如同点燃了引线。

立刻又有几名官员出列附和,言辞或激烈或“恳切”,中心思想却一致:马周行事过激,已引起地方动荡,应即刻召回查办,暂停新政,以安人心。

龙椅上,李世民面无表情,目光扫过下方。他能看到,出列弹劾者,多与山东世家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

也能看到,更多官员垂首不语,静观其变。这是试探,更是反扑。

魏征当即出列,厉声驳斥:“荒谬!马周持节代天巡狩,清查积弊,惩处贪腐,何错之有?

所谓民怨沸腾,沸腾的是那些被触及利益的豪强胥吏,还是真正受益的百姓?

尔等口口声声动摇国本,却对真正蛀空国本的蠹虫视而不见,是何居心!”

然而,对方此次显然有备而来。又一名官员出列,此次却非直接攻击马周,而是剑指东宫:

“陛下,郑国公之言,虽有其理,然马宣慰使所为,是否过于峻急?

臣听闻,东宫对此不仅未加约束,反而多有鼓励纵容之意。

太子殿下年轻气盛,锐意革新固然可嘉,然治国如烹小鲜,岂能如此操切?若因急于事功而致天下汹汹,非社稷之福啊!”

这话极其阴险,将矛头从马周间接引向了李承乾,暗示太子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罔顾稳定。

长孙无忌冷哼一声,出列道:“陛下,太子殿下心系黎民,革新积弊,乃陛下钦定之国策。马周所为,皆在律法框架之内,何来操切之说?

莫非面对贪腐蠹虫,还要温言细语,徐徐图之?那才是真正的养痈遗患!”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两派,争论不休。支持新政者据理力争,反对者则咬定“维稳”、“渐进”不放,双方唇枪舌剑,一时僵持不下。

李世民始终沉默着,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

他知道,这场争论的关键,不在于马周是否酷烈,而在于新政的方向是否正确,太子的权威是否稳固。

就在这时,一直静观其变的李承乾,缓缓出列。他并未直接加入争论,而是面向李世民,朗声道:

“父皇,朝堂争论,空口无凭。马周在河北是否行事酷烈、滋扰地方,是否真的引得民怨沸腾,乃至影响朝廷稳定,非凭几位大臣听闻便可定论。”

他转身,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弹劾的官员:“既然诸位对此心存疑虑,那便让事实说话。儿臣恳请父皇,即刻派遣钦差御史,快马前往河北,不必惊动地方,直接深入乡里民间,实地查访!

问一问那些分得田亩、减免了苛捐杂税的百姓,问一问那些终于申了冤屈的苦主,甚至问一问那些被惩处的胥吏乡官,马周所行,是否依法依规,是否公允!”

这个提议,让刚才激烈弹劾的几位官员脸色微微一变。他们不怕朝堂争论,却怕真刀真枪的实地核查。

他们可以操控舆论,可以影响官员,却难以完全捂住万千百姓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