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他一介文弱书生,还不是任由您揉圆搓扁?”
“可!”皇甫懿笑道,“他早该死了!”
……
天佑十五年,十月。
洛阳,宣政殿。
一大清早,唐检兴冲冲来报:“大王,喜事登门!”
“管城传来捷报,张、郭二位将军,已然攻取郑州。”
“好!”
高楷大笑:“果然喜事一桩。”
不久后,众文武听闻,一个个喜上眉梢。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郑州既得,整个都畿道尽在掌控。
放眼天下,秦国已然坐拥陇右、河西、山南西、剑南、京畿、河东、河北、都畿,整整八道,一百二十九州。
怎不让人兴奋?
“同喜!”高楷笑道,“仰赖诸位贤才猛将共同出力,才能连战连捷、开疆拓土。”
“待来日,我必论功行赏。”
“谢大王!”
“都畿道初定,人心尚未归附,还需你我君臣共勉。”
“敬德、光焰,吩咐下去,全军将士数月征战,颇为疲乏,便暂且休整一番。”
“死者名入英烈祠,伤者抚恤,有功者升迁,军中诸事不得怠慢!”
“是!”
说完此事,高楷转向一人:“晏清,你将都畿道五州刺史,诸县县令,登记造册,做一番考核。”
“有能力者擢升,无功无过者官居原职,若有作奸犯科之人,按律审查、惩处。”
“刷新吏治,时刻不能停歇,勿要懈怠!”
“遵令!”徐晏清肃然应下。
“崔皓,都畿道屡遭战乱,百废待兴。”
“由你安排官吏,清查户口,丈量田亩。”
“土地无人耕种者,收归国有,待来日,颁赐有功将士、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是!”
这时,王景略忽然说起一事:“大王,微臣收拢门下省制文、诏书之时,发觉一桩奇闻。”
“哦?”高楷好奇,“是何奇闻?”
“周、燕、夏三朝,轮番统御洛阳,却只顾横征暴敛,不思为民造福。”
“如今,刑部、大理寺足足积压七千八百余案件,无人审理。”
“其中,不乏屈打成招,冤假错案。”
“这……”听闻此言,殿中一片哗然。
竟有这么多案件积压,实在骇人听闻。
高楷面色一肃:“民不举官不究,民间不知多少人伸冤无门,只能忍气吞声。”
“能击鼓鸣冤者,不光需要勇气、胆量,也是对官府、朝廷信任,希冀给他们一个公道。”
“这七千八百多起案件中,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含冤忍辱,盼着善恶有报。”
想了想,他郑重道:“从长安刑部挑一些精明强干之人,会同洛阳官吏,一同审理这些案件。”
“务必查个水落石出,使苦主沉冤昭雪,犯罪者绳之以法。”
“遵令!”
“洛州二十二县,哪个地方案件最多?”
王景略回言:“以偃师为首。”
“此县背靠通济渠,伊水、洛水交汇处,商贸繁盛,滋生冤案最多。”
高楷微微颔首:“明日,我将去偃师县衙,升堂断案。”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