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宁缺毋滥(2 / 2)

许晋谦逊道:“大王言重了!”

“大王治军严谨,统兵有方,才是诸将表率,末将不过东施效颦罢了。”

“你可成一代名将,不必自谦。”高楷神色郑重。

众人感慨,许大将军蹉跎半生,总算遇到明主,一展才华,可称大器晚成。

其后,赵喆、吴伯当、唐检等将,以及孙伯端、吕洪二位道人,皆有封赏。

又召回苏行烈,为忠武将军,命韩耀为魏州刺史,贾敦怡为京兆府尹。

众人齐声拜谢。

霎时间,满堂朱紫,个个喜笑颜开。

高楷抬头一望,灰、白、青、赤、紫五色气机,如瀑布天降,齐齐汇入大鼎。

鼎身轻轻一震,一道道金光喷涌而出,凝成一顶华盖。

七重华盖之下,一丝一缕玄黄之气,流转不休。

孙伯端暗自惊叹:大王根基深厚,气运命格皆蒸蒸日上,与秦王之位相得益彰,绝非轻易可以动摇。

这一举一动,恰到好处,妙到毫巅,着实令人敬畏。

酉时,高楷于两仪殿设宴,款待群臣,宾主尽欢。

这称王一事,随着一个个斥候飞奔,如同长了翅膀,扩散到整个神州,引得天下瞩目。

如今,秦王据有七道,正如战国之时,俯瞰六国群雄,一一剪除,势不可挡。

各大国公、王、帝无不凛然,有识之士闻风而动,一时间,前往长安者如过江之鲫。

翌日,立政殿。

高楷笑道:“诸刺史难得来长安一趟,便让他们各自上书,说一说各地人口、粮价、盐价,有哪些困苦之处。”

“也可针砭时弊,针对朝中各项政策,谈一谈各自的看法、建议。”

“此外,京兆府各县县令,都可上书,建言献策。”

“务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必担心因言获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检赞道:“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实乃明君之举。”

高楷笑了笑,搁在后世,这不过是基本操作。

然而,他低估了此事引发的效应。

此令一出,京兆府群起响应,陇右、河西、山南西、剑南、京畿、河东、河北,七道刺史,欣喜若狂。

一时间,上奏的文书,犹如雪片一般飞来。

王寅虎每日里,都要安排数个小黄门,将文书抬进两仪殿。

毕竟,这直达天听的机会,可不常有。

说不定,一封奏疏,使得大王龙颜大悦,从此加官进爵。

面对这大好机会,谁肯错过?

高楷若有所思,看来,可以启用奏折制度,让地方官员,也能直抒胸臆,避免堵塞言路。

毕竟,长期在长安城坐镇,和底层百姓相距太远,不知民间疾苦,久而久之,难免被有心人粉饰太平,倘若变得“何不食肉糜”,那就可悲了。

同时,这也可以拉近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上行下效更为顺畅,巩固大权。

“先搞个试点,就从京兆府开始,让长安、万年二县上书,查漏补缺。”

巳时,高楷在殿中批阅奏疏。

成州刺史殷世师提及,大周已有十多年未开科举。

天下士子渴望为国效力久矣,盼望科举,如久旱盼甘霖。

“这倒是提醒我了,之前,因为河北道战事,耽搁了科举。”

“如今,正好商议一番。”

想到这,他朗声道:“寅虎,传令三省六部,齐来两仪殿议事。”

“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