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直没有说话的正道睁开了眼睛:“诸位师父、师兄息怒,容小僧说一句浅见。”
众多僧人,抬眼望向无言:“佛说‘诸行无常,应无所住’。朝廷设官立蒙学,教稚子识文断字,让寒门有向学之路,这正是‘普度众生’的现世行持,何尝不是好事?”
“我少林百年间受恩主供奉,土地田产皆来自皇家垂怜、信众布施,本是‘借假修真’的道场资粮,而非固守不放的私产。”
“经中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今恩主要将这土地转作学田,养天下蒙童,让文脉如香火般延续,不正是把‘布施’的功德落到了实处?”
“若我们的田产能让寒门子弟有书可读,让教化能遍及乡野,这比供养泥塑金身更合‘慈悲喜舍’的真义啊。朝廷要查便查,若有多余田产,献出来成就这桩善缘,才是不负佛祖教诲,不负恩主厚爱。”
一番话说完,堂内一时寂静,烛火映着他年轻却坦荡的面容,几位老僧眉头微动,似在琢磨这话语中的佛理与情理。
不过,也就片刻功夫,众多僧人也想明白了,佛理清理都是理,都是虚的,可田地那可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颇具慧根的年轻僧人,还是影响不了整个少林寺的意识形态啊。
当官员抵达少林寺时,便遭遇了软钉子。
他们要求寺院交出土地账簿,住持却以账簿事关佛门清规,需慎重对待为由,婉拒交出,只说需向佛祖祈福诵经,请示后再做决定。
地方上的佛官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串联各地寺庙,互通消息,一同抵制这次清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的佛官在公堂上慷慨陈词,称寺院土地乃历代皇家恩赐、信众捐赠,用于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不应被随意审计清查;
还有的暗中指使信众到官府门前请愿,高呼“护寺保佛”的口号,试图给朝廷施加压力。
而少林寺僧人们的态度更是强硬。
寺中武僧日夜在寺院周边巡逻,如临大敌,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靠近土地田庄,便上前阻拦盘问。
他们还放出话来,若朝廷强行清查,便是对佛门的不敬,会激起僧众的反抗。
在这场朝廷与寺庙的对抗中,少林寺还搬出了过往的功绩。
他们提及少林僧兵抗倭的赫赫战功,称当年为保家卫国,众多僧兵血染沙场,如今朝廷却要清查他们的土地,实在是忘恩负义之举。
一时间,各大寺庙,特别是少林寺与地方官府的矛盾不断激化,局势陷入僵局 ……
刚开始的时候,负责此事的官员们不知该怎么办,在大明万历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部分消息传到皇宫后,朱翊钧勃然大怒。
真的大怒。
他召见了在京四品之上的官员,斥责其办事不力。
并在召见结束的时候,忽然道出了在这片土地上权力与宗教自古以来的定位。
“佛说‘普度众生’,当以慈悲护佑黎民生计……”
“朕言‘教化万方’,需以膏腴滋养天下蒙童,寺观占田千顷,若只为香火鼎盛,终是泥塑金身的虚耗,今将浮田充作学田,让稚子有书可读、寒士有田可耕,方是‘救人于厄’的真功德……”
“佛理在经卷,更在人间烟火里——让我大明朝每一寸土地长出稻麦,也长出未来,才是对天地、对苍生最实在的供奉……”
”朕让这帮和尚做好事,他们不愿意做,既然他们不愿意双手合十阿弥陀佛,那你们就帮他们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吧……”
“他们在六月之前,不乖乖的阿弥陀佛,经手的官员,都老老实实的剃了头,找个寺庙做和尚的,这些官员都是读书人,容易考……我大明朝欢迎这些入了世做了官,又去当和尚的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