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2 / 2)

小知县 桃花白茶 13233 字 3个月前

只有多方面培育,才能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所有货物商品,也都要在粮食基础上再做,这已经是纪炀治下所有知县的基本功。

挣不来钱没关系,不好好种粮食?

那就年底考核见吧!

好在粮食保障都还不错,纪炀也能更加安心发展本地经济。

经济上来,古博城修城墙的速度就能更快。

重点走了几个县城之后,纪炀再回灌江城,收到汴京,凉西州,潞州的来信。

汴京那边,自然是跟京都趣闻报纸联络。

还有好友们近来的消息。

好友们如今都有了差事,其中的颜海青今年准备参加秋闱,也就是秀才考举人,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身影。

晁盛辉专门给京都趣闻做事,倒是比较闲散,不过他爹,他叔父都在禁军,他不急着当差。

最后的井旭在兵部也有两三年,差事已经十分顺手,明显已经有了正式官员的模样。

昔日汴京几个纨绔,名声已经大变。

不过他们三个作为纨绔“老前辈”,没事就去酒楼看看新纨绔们的做派。

时不时啧啧几声。

我们当初是不是也这样傻?

竟然那么喝酒?

竟然那么蠢?

往事不要再提,提就提纪炀吩咐他们做的事。

宣传灌江府羊肉!

这灌江府羊肉,他们三人,甚至他们三家都吃过。

这几年里,逢年过节他们送年礼到灌江府,纪炀自然也安排土仪送到汴京,每年这羊肉送去,基本都被各家抢着要。

连不怎么爱享乐的晁盛辉他爹,都夸灌江府羊肉好吃。

如此距离送来的羊肉,满汴京除了跟纪炀交好的几家,还有林家,葫芦秀才滕显那,皇上那边之外,很少有这样的美味流出。

所以以前在汴京老饕们的耳朵里,其实隐隐听过灌江府羊肉的名声。

可要说想尝尝?

那太难了。

先不说跟纪炀交好这几家里非富则贵,就算自己想买也是找不到路子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灌江府羊肉在之前那几年里,只在小圈子里有名,这自然也是纪炀的手笔。

只不过那时候没腾出手扬名。

现在让他的好友们帮忙宣传,消息自然传得飞快。

作为纨绔界老前辈,他们能夸一个东西好吃,这还得了?

只要多说几句,就会有人惦记。

等到晁盛辉再把纪炀写的小故事放到广告页面,这下就更加轰动了。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所谓的京都趣闻报纸,已经不止在京都发行,不少走商的人,甚至会买上千份报纸,送到沿途各地,好多地方都喜欢看!

随着报纸的流通,让灌江府羊肉的名声愈发声名远扬。

其实更特殊的,还是这次广告的内容。

先不说其他店铺广告,那都是小小的一块,哪有灌江府扬州这么大的版面。

而且也不是什么枯燥的几行字,什么什么街,什么什么店铺,几时开业,有什么活动,欢迎光临这种客套话。

里面是声情并茂,通过那老爹一个小人物,讲述古博城变迁,讲述边关生活,讲述百姓日子的文章。

其实并没有太多国仇家恨,快意恩仇,就是简简单单一个普通的人的故事,但看起来却十分鲜活,写的就是身边每个人的故事。

看着那老爹从乱糟糟的古博城逃到灌江府,原本以为好日子来了,没想到当地豪强竟然如此苛待他。

再看到那老爹看到豪强吃羊时的艳羡,跟他做梦都想再养一头羊时忍不住落泪。

本以为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没想到朝廷竟然派人过来。

在这,纪炀刻意淡化了自己的存在,强调了汴京朝廷的作用,看着那老爹的儿子那轩当了捕快,看着那老爹被招过去整修牧场。

故事的最后,是已经成为捕头的那轩跟那老爹在草原上做了顿畅快淋漓的烤全羊。

在灌江府羊肉的香味中,结束这个小人物的故事。

那老爹分到了土地,儿子当了捕快,娘子在种牧草,自己在放梦想中的羊群。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其中对美食的描述更加诱人,让人看完之后,既感慨这个故事,又想尝尝羊肉的滋味。

这个故事跟其他连载小说不同,竟然是用大白话讲的,一个生僻字,一个怪词都没有。

所有百姓都能听懂,读报纸的人念得也畅快。

这样的广告模式,实在给太多人带来冲击。

更别说这故事是由真实故事改编,愈发让人觉得畅快。

只是这种行文方式,自然被汴京文报连骂好几版。

可惜了。

人家都说人家是广告了,自然不是你们的锦绣文章,这您也要管啊?

百姓喜欢还不行?

有人骂归骂,可香喷喷地描写,让灌江府羊肉立刻扬名。

再有几个“纨绔”背书,陛下身边的内官也夸,那内官可是去过灌江府的,他夸的肯定没错。

一时间,汴京无数人都对远在边关的羊肉产生浓厚兴趣。

那边的羊肉,真的比他们这的羊肉好吃?

不行。

一定要去试试。

总有些人有钱又闲,还有些商贩看准机会,万里跋涉都要去买卖些那边羊肉回来。

不止是汴京,只要京都趣闻报纸到的地方,灌江府羊肉的名字就响亮到哪。

三月初发行的报纸,四月份就有消息灵通的商贩接到书信赶到灌江府文饶县。

文饶县的赵大人感慨,他们知府刚说过做好大宗买卖的准备,这就有人找上门了,若不是知府不信鬼神,自己都要以为他是掐指算来的!

纪炀自然不是掐指算来,而是早早布局。

这些过来买灌江羊的商贩们,也不止会买这一样东西,羊皮羊毛,或者周边百姓做成的皮制品,都能捎带回去。

果干栗子之类的东西更不例外,基本都是那种,来都来了,肯定多多进货回去倒卖。

用一个点,带动其他点,看哪个能生效,再着重发展哪个。

年前做关外生意,年后做关内生意。

除了这些长途跋涉来的商贩之外,纪炀跟凉西州,潞州的联系则要更顺畅。

之前灌江府有乱子,能影响到他们两个。

现在灌江府有发展,自然也可以联系起来。

纪炀除了用牧草换两地的重刑犯过来修城墙之外,同样在做皮货,果子,羊肉买卖。

除了这些民间交易之外。

他谈得更多的,还是灌江府内七处盐矿。

矿盐要比其他盐都要洁净,属于上乘盐,但纪炀在潞州的时候,并未吃过这里的盐巴。

自然因为这里盐矿之前被豪强把持,随意提升价格,潞州跟凉西州也不愿意牵扯,宁愿买其他地方的盐。

现在局势问题,盐矿又都在纪炀手中,既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卖盐引,还能跟两处官府合作,让他们直接购买灌江府的上好盐巴,价格自然也不会离谱。

不过说起来,纪炀走之后,潞州知州调回汴京的事,大家都知道。

可去年年底,纪炀认识的通判也调走了,听说去了个富庶地方,也是身居要职。

倒是因为之前请凉西州兵马的事,跟凉西州知州关系不错。

可即使如今潞州的知州通判纪炀都不认识,他的信件送到,那边还是热情的。

不说纪炀立场如何,也不说他心到底向着哪边,可他办事的靠谱程度,这都是公认的。

比如说,现在纪炀放出消息,说自己要投靠宗室,或者投靠国子监主簿的文官清流。

你看这两派会不会立刻倒履相迎。

什么?

我们有仇?

什么仇?

都是假的!

他们如今看起来越厌恶纪炀,越说明纪炀的能力。

敌人的厌恶是最好的嘉奖。

反正纪炀是这么认为的。

如此能干的同僚寄来书信,拉你一起搞政绩,你搞不搞。

当然要搞,虽然可以要权衡一下,可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纪炀目的也简单,灌江府处在边关,凉西州也有自己的特产,潞州风土气候更好还有运河。

三个西北地方联合起来,优势互补,会发掘出这三个地方更大的潜力。

如今灌江府的矿盐,便是打通三个地方的头一步。

等到这条商路畅通了,不管是灌江府以及关外的东西运到潞州,通过潞州中转,送到全国各地。

还是全国各地的货物经由潞州,运到西北的凉西州跟灌江府,以及更远的关外。

此行畅通,那此地再也不会成为边缘地带,而是成为输送,流通全国货物的一条商路。

而这条商路上所有百姓,所有地方,都会收益。

让偏远的灌江府跟内里联系的更紧密。

承平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丰富辽阔的地域不加以开发,那真是可惜了。

纪炀写信给凉西州,给潞州。

提到的两个货物,便是必不可少的食盐,以及各地都用的牧草,还有未来的军马计划。

不少人都知道,文饶县有单独开辟出来的养马地。

这两三年或许还看不出什么,等到以后慢慢稳定,草场持续增加,只怕连汴京都要来这里买马。

纪炀相信,他抛出的这三样东西,绝对会让凉西州知州,潞州知州心动。

要说以前也能写这些信,甚至他刚接手灌江府的时候都行,靠着纪家林家的关系,再靠着他多番说辞,肯定有用。

但远不如现在做出一定成绩,再去寻求合作要好。

毕竟如今手里是有牌的。

这些事情做好,五姑娘那边的女子学校也即将开设,主要教导简单的望闻问切。

五姑娘想的很简单,不要求大家精通,至少要懂点医理,至少不要在生病腹泻的时候,再去吃泥巴喝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