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权威题目(2 / 2)

要考佐史的再去练练字,练练读写能力。

要考啬夫的再去刷刷题,把律法条令再背背,多来几遍。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不要偷懒。

无数个夜晚的苦读不就是为了这次考试么,此时不搏何时搏,拿出你们上阵杀敌的精神来。”

北军之中,将士们像打了鸡血似的。参与考试的人不用去训练,一堆人监督他们学习。

谁敢有一点松懈,上去就是一脚。

要不是富民侯强调要劳逸结合,高效学习,锥刺股的手段早就用上了。

为何没有头悬梁,那是因为头悬梁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的人。

而锥刺股的主人公则是战国时期的苏秦。

他们在准备,倪宽等人也在准备。

“左内史,你属下二十四个县,一共有九百六十个空缺。

想要参加考试的人很多吧,如果他们需要有人指导,老夫可以帮着联系。”

孔臧身为太常,主管为太学选拔博士,这几年来在太学完成学业的人,都是他的人脉。

甚至可以算是他的门徒,要给他几分薄面。

科举制的风声出来后,更是有一部分太学生围绕在他周围,以他为依靠。

倪宽能大致猜到孔臧的目的,双方看似有共同利益,但倪宽不想与他合作。

“孔太常,对于军中士卒到各地任职一事,我确实有些担忧。

他们惯于厮杀,担任斗食和游徼这等小吏倒也无妨。

若是担任佐史和啬夫,我对他们还有所疑虑。

若是他们真的有这份能力,我自然无话可说,不会加以阻挠。”

怀疑他们的水平可以,朝堂上提出来也可以,支持孔臧提出的考试也可以。

但是找人去指导他们的竞争对手,这个不可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传出去,让大将军怎么看,让陛下怎么看?

说到底,吏员任免不过是他和县令们手中的一项小权力,不值得为此承担太多风险。

听出了他的意思,孔臧有些不高兴,

“左内史对富民侯所说的科举制怎么看?”

吏员任免你不太在乎,举荐之权你还能不在乎么?

各地太守均有举荐之权,左右内史级别与之相同,但地位更加重要。

两者管辖京畿重地,地位远高于普通的郡太守,举荐之权只多不少。

“希望陛下不会听信富民侯之言,不然左内史以后可就没有举荐之权了。

遇到品行与才干俱佳的人才,还怎么举荐给陛下。”

倪宽眼神中闪过几分挣扎之色,举荐权他是真舍不得。

要是陛下执意推行科举,他又该何去何从。

辞别孔臧后,他前去拜访汲黯。

两人关系不错,又都有举荐权,他想听听汲黯的看法。

“多亏你没答应他。”

汲黯端起酒壶给他满上,“孔臧脑子糊涂了,你可不要跟着他犯糊涂。

而且据我所知,军中将士正在积极准备考试,他们学的很多东西都是富民侯教的。

就算你们找太学生去指导,也未必能赢下考试。”